清晨六点半,59岁的老张依旧像往常一样拎着豆浆油条等早点回家。一路上,他忍不住思忖:最近小区里接连有人中风住院,怎么突然“脑梗”成了身边人议论的话题?
更让他疑惑的是,最近体检时有医生难掩忧虑,特意提醒:“你这叶酸含量太低了,要赶紧补起来,不然后果严重!”
老张脑子里冒出无数问号,叶酸不是孕妇才需要补的吗?为啥现在连中老年心脑健康都和叶酸挂钩了?
比起控盐控脂、戒烟限酒,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小维生素,究竟和脑梗有多大关系?还有哪些“常吃无害”的食物,其实正在偷偷损伤血管,让人猝不及防?
今天,咱们就来聊一聊,为什么中国脑梗发病率在持续攀升?缺乏叶酸究竟扮演了什么“隐形推手”?又有哪些日常容易忽视的饮食习惯,正在无形中推动脑梗越来越多?
脑梗越来越多,真是叶酸缺乏惹的祸?
提起脑梗,很多人首先联想到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动脉硬化,这些确实是最典型的“幕后黑手”。但近年来,权威医学期刊《柳叶刀》以及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(2024)》联名指出,在中国,脑梗高发的背后,还潜伏着一个“被忽视的杀手”叶酸。
叶酸,也叫维生素B9,是人体神经和心血管健康的关键辅助因子。它的最重要作用之一,是帮助降低血液中的“同型半胱氨酸”。
如果把血管比作一根水管,同型半胱氨酸就是里面的“腐蚀剂”,它一旦积聚超标,就能大幅提升血管内皮炎症、自由基损伤,最终为脑梗买单。
据相关研究,适度补充叶酸可让同型半胱氨酸平均下降20%,脑卒中风险随之降低可达18%。美国自1998年推广面粉叶酸强化后,脑卒中发病率显著下降,就是最有力的证明。
为什么我国居民叶酸缺乏如此普遍?主要有三个原因:饮食结构单一、烹饪方式问题,以及消化系统代谢能力下降。
大量精白米面取代全谷物,新鲜绿叶蔬菜摄入不足,再加上高温爆炒、长时间炖煮导致叶酸流失,直接让中国人成为全球叶酸摄入最不足的人群之一。尤其是北方、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,更是高危“叶酸匮乏群”。
可别简单认为叶酸是“万灵药”。脑梗的形成,依然是血压高、血脂乱、不运动、作息差等多重因素“合谋”的结果,但叶酸缺失,常常让这些危险因素“如虎添翼”,加速脑血管损伤不留情面。
这3种食物,正在“偷走”你的脑血管健康
很多朋友以为,脑梗“管住嘴”只需少吃油腻食物,其实,这三类食物若不警惕食用,叶酸再补也徒劳无功。
高盐腌制食品
腌肉、咸菜、咸鱼,看似家常,却暗藏杀机。每100克腊肉钠含量高达800毫克,几乎是成年人每日建议摄入量的一半。高盐会增加血管壁水肿,让弹性下降,促发高血压,据调查,长期高盐饮食者脑血管损伤速度比一般人快3倍。
更糟糕的是,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能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物,对血管壁形成“破双重”的损伤。
反式脂肪酸加工食品
蛋糕、曲奇、速溶咖啡、油条、反复加热的油炸食品,这些都富含反式脂肪。哈佛大学10万护士的研究显示,反式脂肪每日仅增加2%,脑梗风险最高可升高14%。
这种脂肪能“拉高坏胆固醇、拖低好胆固醇”,导致血脂紊乱,让动脉斑块加速形成。更别忽略市面“0反式脂肪”标签的“陷阱”,剂量低于标准会被归零,但长年吃,危险照样积累。
精制高糖食品
奶茶、奶油蛋糕、各种甜饮料,都等于给血管“喂糖”。长期高糖饮食的人,血管内皮功能比正常饮食人低40%,血管越来越脆变硬。
糖分在体内堆积带来“糖化终产物”,让血管“老得快”。糖尿病患者的脑梗风险,是普通人群的2-4倍,背后就是因为反复高糖诱发血管炎症、血脂异常和血栓风险大大提高。
有这些表现,立刻警惕,身体或在求救!
脑梗不是说来就来,身体往往先会发出“红色信号”:
睡觉时突发、反复加重的头晕头痛,伴随旋转感、恶心,却不会因休息缓解。
没睡好也经常哈欠连连,或者突然言语不清、口角歪斜流口水,这些都可能是大脑区域缺血的表现。
手指僵硬麻木,动作变得笨拙,甚至单侧肢体无力、行走不稳。这些症状是一种脑血管堵塞的预警,千万不能掉以轻心。
生活干预:做到这几点,把脑梗风险降到最低
想真正防住脑梗,仅靠补叶酸或控制三类食物远远不够。综合防控才是王道:
科学补充叶酸
天然叶酸含量高的菠菜、芦笋、橙子、黄豆等蔬菜谷物是最佳选择。对于H型高血压等高危人群,医生会建议每天额外补充0.8毫克叶酸片,切忌自行乱补。过量会掩盖维生素B12缺乏,反致新风险。
控盐、控脂、控糖,远离十大饮食杀手
成人每日食盐不超过6克。提倡少油少糖少腌制,避免高糖饮品和反式脂肪零食,把隐藏在“甜蜜”“香脆”下的风险剥开看。
全面改善生活方式
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比如快走、游泳。
体重、腰围达标,血压稳控在140/90mmHg以下。慢性病患者应定期体检,血脂、血糖、同型半胱氨酸一项都不能落下。
戒烟限酒,真正“护住”血管最基础的一环。
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还要记得:严格规范管理原发病,别抱有侥幸心理。遇到脑梗前兆,不拖延,第一时间就诊是救命的关键。


还没有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