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7月1日,当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的时候,台湾学者李敖手指摩挲着一本发黄的条约原文,坐在电视机前哭了。
因为他深知一个历史真相——香港岛和九龙,这两块土地从来不是租借,而是"永久割让"。
这就意味着按照当时的国际法,英国人可以永远占着这块地方,中国连要回来的法理依据都没有。
那么这片被"永久"割走的土地,究竟是怎么回归的呢?
一个台阶上的跌倒,暴露了谁的底气
1982年10月,撒切尔夫人从人民大会堂走出来,脸色难看得很。
刚才在里面,她跟邓小平的会谈彻底谈崩了。这位铁娘子一个月前还在马岛战争中大获全胜,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,结果却在北京碰了一鼻子灰。
她穿着一双高跟鞋,走到大会堂门前的台阶时,突然脚下一滑,整个人摔倒在地。这一跤摔得很重,膝盖都磕破了。
随行人员赶紧把她扶起来,但这个画面已经被记者的镜头捕捉下来,传遍了全世界。很多年后,人们还在讨论这一跤的象征意义。
撒切尔来北京之前,手里攥着三份条约。1842年的《南京条约》、1860年的《北京条约》,还有1898年的新界租借协议。
前两份条约里写得清清楚楚,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南部是"永久割让"给英国的。她的算盘打得很精,新界租期到了可以还,香港岛和九龙按条约应该继续归英国管。
邓小平听完她这套说辞,直接就把话说死了。主权问题没什么好谈的,1997年中国必须收回全部香港,包括香港岛、九龙和新界。一寸土地都不能少。
撒切尔还想讲讲国际法,讲讲条约的有效性,邓小平根本不接这个茬。他说得很明白,如果谈不拢,中国宁可勇敢地面对灾难,也绝不会在主权问题上让步。

这话说得多硬气。要知道,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跟英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。撒切尔觉得自己手里拿着条约,站在国际法的制高点上,应该能占点便宜。
结果邓小平压根不按这套规则出牌。他说中国政府不承认那些不平等条约,这些条约本身就是列强欺负中国签的,没有任何合法性。
撒切尔后来回忆说,邓小平的态度让她感到震惊。这位英国首相没想到,一个刚刚改革开放没几年的国家,敢这么直接地挑战大英帝国留下的既定条约。
三张纸条背后的百年屈辱
要理解邓小平为什么态度这么强硬,得往前翻翻历史。
1842年那年,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打输了。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,清政府被迫签下《南京条约》。这份条约里有一条,把香港岛"永久"割让给英国。
"永久"两个字是什么概念?就是说这块地从此跟中国没关系了,以后都归英国管。
不是租,不是借,是直接割走了。当时负责谈判的清朝大臣,签完字估计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18年后,英法联军又打进北京,火烧圆明园。清政府又被逼着签了《北京条约》,这回连九龙半岛南部也割出去了。
条约里还是那个词,"永久割让"。两块地加起来,总共80多平方公里,都被英国人合法合理地拿走了。
到了1898年,英国人嫌地方不够用,又强迫清政府签了新界租借条约。这次不是“永久割让”,是租99年。
为什么是99年?因为英国人觉得,99年够长了,基本等于永久。谁能想到99年后会发生什么事呢? 这三份条约签完,香港就彻底变成英国的殖民地了。

英国人在那里建码头、修铁路、开银行,把香港经营成远东最重要的贸易中心。
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在英国国旗下长大,说着英语,用着英镑,很多人甚至觉得自己就是英国治下的子民。
100多年过去,这三份条约就像三根钉子,扎在中国人的心头上。特别是那两个"永久割让",每次想起来都是一阵钻心的疼。
中国近代史上签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,丢了那么多领土,但像香港这样被明确写上"永久"二字的,实在太扎眼了。
一个港督的试探引发的外交风暴
1979年3月,香港总督麦理浩坐飞机来到北京。这是香港开埠以来,港督第一次访问中国首都。
麦理浩这趟来不是旅游,他心里揣着一个问题:新界的租约还有18年就到期了,到时候怎么办?
麦理浩见到邓小平,试探性地提出一个方案。
新界租期到了可以还给中国,香港岛和九龙能不能继续归英国管?毕竟那两块地是"永久割让"的,跟新界的法律地位不一样。
他大概觉得这个方案挺合理,既尊重了历史,又照顾了现实。 邓小平当场就把这个想法否了。
他告诉麦理浩,到时候中国会收回全部香港,不会只要新界。这个表态把英国人吓了一跳。他们原本以为,中国政府会按照条约办事,该还的还,不该还的继续留着。
没想到中国的立场这么明确,根本不给讨价还价的余地。
麦理浩回到香港,赶紧向伦敦汇报情况。英国外交部开始研究对策。
他们翻出那三份条约,找了一堆国际法专家来论证。专家们的意见很一致:从法律角度讲,香港岛和九龙确实是英国的永久领土,中国如果强行收回,就是违反国际法。
英国政府觉得自己占理,开始制定谈判策略。他们准备在1997年新界租约到期的时候,跟中国好好谈谈。
最理想的结果,是保住香港岛和九龙的治权。退一步讲,就算主权归中国,治权也得留在英国手里。再退一步,至少要保证英国在香港的特殊利益。
邓小平这边的态度很清楚。他对身边的人说,香港问题必须在1997年前解决。如果英国人不配合,中国就单方面宣布收回。
至于收回之后怎么办,可以实行“一国两制”,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。
这个想法在当时很大胆,毕竟让社会主义国家里保留一块资本主义的地盘,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。
从1979年到1982年,中英双方一直在暗中较劲。
英国希望拖延时间,等中国改变主意。中国则在加紧准备,制定收回香港的具体方案。两边都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,把话挑明了说。
两年的拉锯战
1982年9月撒切尔访华之后,中英正式开始谈判。这场谈判从1982年10月一直谈到1984年12月,整整持续了两年多,总共进行了22轮正式会谈。
头几轮谈判,双方根本谈不到一块去。
英国代表团一上来就讲条约的法律效力,说香港岛和九龙是通过合法条约割让的,中国政府应该尊重历史。中国代表团的回应很简单:那些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,中国政府不予承认!
英国人又换了个说法,说就算主权要归还中国,治权是不是可以留给英国?

他们提出一个方案,叫"主权换治权"。意思是中国收回香港的主权,但实际管理权还是英国说了算。
这个方案说白了就是“换汤不换药”,英国继续统治香港,只是名义上承认中国拥有主权。 中国谈判代表直接拒绝了这个提议。
主权和治权是一回事,不可能分开。如果主权归中国,治权还在英国手里,那这个主权还有什么意义?
英国人见这条路走不通,又开始谈过渡期的安排,谈香港居民的权益保障,反正就是想多拖一些时间。

谈判桌上针锋相对,桌下的较量也没停过。英国政府想动员国际社会给中国施加压力,结果发现没什么国家愿意为这事儿得罪中国。
美国表面上支持英国,实际上也不想卷进来。其他欧洲国家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。
中国这边稳扎稳打,一步不让。邓小平对谈判团队的指示很明确:1997年必须收回,一国两制可以谈,但主权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。
他还说了一句更重的话:如果英国人不愿意和平解决,中国就用其他方式解决。这个"其他方式"是什么,大家心里都明白。

到了1984年,英国人终于认清了现实。撒切尔政府意识到,中国是真的准备好了用武力收回香港。
英国虽然还有点军事实力,但跑到中国家门口打仗,胜算基本为零。更重要的是,国际社会不会支持英国为了一个殖民地跟中国开战。
谈判进入最后阶段,英国放弃了保留治权的幻想,开始跟中国讨论具体的交接方案。
怎么保证香港的繁荣稳定?怎么安排过渡期的管理?英国人在香港的资产怎么处理?这些技术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摆上台面。
1984年12月19日,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《中英联合声明》。
声明里写得清清楚楚: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。这份声明签下来,香港回归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。
从这天起,留给英国管理香港的时间只剩下不到13年。英国人开始着手安排撤离,中国则开始筹备接管。
这期间,香港经历了很多波折,移民潮、经济震荡、政治争斗,都没能改变历史的进程。
1997年7月1日零时,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!
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
李敖那晚的眼泪,流的不仅是香港回归的喜悦,更是对那段屈辱历史终结的释怀。一个被条约写明"永久割让"的地方,最终还是回来了。
这件事的意义远远超出香港本身,它证明了一个道理:
所谓的“永久”,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什么都不是。当年那些趾高气扬签下不平等条约的列强,终究还是要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。
这不是靠喊口号喊回来的,是国家真正强大起来,才有底气把失去的东西一件一件要回来!


还没有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