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广东顺德一场婚宴因为不收随礼而冲上了全国热搜,新华社、新华网、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,就连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都公开提倡学习广东的习俗模式。另外,很多外省网红博主和网友都纷纷表示,希望把广东地区的红包文化推广到全国各地。
在广东,尤其佛山、中山、湛江等城市,婚宴宾客总能享受着一种难得的“礼金自由”!主人家不仅不收礼,还会将红包折角后退回,只留下祝福,不收分文。这一独特的婚俗,如同一股清流,在中国人情社会的土壤中静静流淌,折射出岭南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智慧。
尽管婚宴不收礼现象虽然并没有覆盖全省,但是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,广东人对待收礼的态度却是当之无愧的典范。绝大多数广东人都认为,别人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自己的婚礼已经是莫大的面子,随礼多少都是小事。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婚宴随礼之外,广东的结婚聘礼、过年压岁钱同样也是全国垫底。
事实上,广东婚宴不收礼的习俗,并非近年才出现的新潮做法,而是有着深厚历史根基的传统。在岭南文化中,婚姻始终被视为两个家庭的联姻,是血脉延续的喜庆之事,而非敛财之机。广东人常说的“心意领了”,正是这一习俗的最佳注脚——你的祝福我已收到,金钱则请收回。
婚礼当天,宾客呈上红包,负责接待的亲友会当众将红包折角,意味着“收下心意”,然后将红包完整归赵。这一颇具仪式感的动作,既表达了主人家对宾客尊重的感谢,又坚守了不收礼金的原则。有些家庭甚至会在请柬上明确写上“利是折角,心意收晒”的字样,避免宾客尴尬。
这一习俗的形成,与广东人独特的价值观密不可分。岭南文化向来重商务实,讲究“实际唔使虚”(实际不需要虚伪),在广东人看来,婚礼的核心是分享喜悦,而非借此谋利。同时,广东人对“面子”的理解也与众不同。在北方一些地区,婚礼的排场、收到的礼金数额可能是衡量面子的标尺;而在广东,能够体面地拒绝礼金,恰恰才是最有面子的行为,它彰显了主人的经济实力与处世风度。这种“反向面子观”,使得不收礼习俗得以在广东社会广泛流传并备受推崇。
广东婚宴不收礼的习俗,蕴含着多方面的社会价值,堪称一场不动声色的人情革命。它卸下了人情往来的经济负担。在中国许多地区,婚宴请柬被戏称为“红色炸弹”,因为一次婚礼可能就要送出数百甚至上千元的礼金,对普通工薪阶层构成不小的经济压力。更令人困扰的是,人情债形成了一种隐形的社会债务网络,收礼者未来需要在对方有喜事时回赠更多礼金,形成循环往复的人情负担。
而广东的不收礼习俗,从根本上切断了这种人情链,让婚礼回归祝福的本质,使人际关系更为纯粹。其次,这一习俗促进了社会平等。在传统收礼的婚宴中,宾客的座位安排、主人的关注程度,有时会不自觉地与礼金数额挂钩,无形中制造了人际间的隔阂与尴尬。而不收礼的婚宴,无论贫富贵贱,所有宾客都是平等的前来祝福之人,营造了更为融洽和谐的氛围。
在中国大多数地区,收到婚宴请柬往往意味着要开始斟酌红包的厚度。人们悄悄打听“市场价”,唯恐礼金数额不到位而失了体面。这种人情往来,甜蜜中总掺杂着些许负担。有外省网友感叹说:“过年回一趟老家,年中参加几场婚宴,辛苦一年攒下来的工资就没了。”
当全国多地还在为人情债所困时,广东的这一习俗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。它或许不能完全照搬到所有地区,但其背后的人文精神——减轻负担、促进平等、尊重选择——却具有普遍意义。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,我们或许应当反思: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人际关系?如何让人情回归本真?
红包里的乾坤,远不止金钱那么简单。在广东,那折角后退回的红包,包裹的是祝福,归还的是自由,留下的是温情。这小小的红包,承载的是岭南文化的大智慧——人情味,本就不该被标价。


还没有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