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戒也能买到“二手货”?象征承诺与幸福的婚戒上刻着别人的名字,广东的项先生发现后崩溃了。
据多方媒体报道,近日,刚刚结束婚礼的项先生发现,自己用来在婚礼上交换的“信物”——婚戒上,竟然刻有陌生的名字“文&静”。
项先生是安徽安庆人,婚礼定在2025年10月16日。
因为婚礼流程安排了交换戒指的环节,他提前在10月初,通过购物平台上的官方旗舰店,购买了一枚男士素金婚戒,价格为1760元。
这是一枚素金戒指,没有镶嵌宝石,做工简洁。
婚礼当天,戒指如期出现在仪式上,现场一切正常。
直到第二天,项先生因为觉得戒指戴着有点紧,就取下来擦拭。
这时,他注意到戒指内壁有一排细小的激光刻字。
他定睛一看,刻的是“文&静”。
这不是他和妻子的名字。
他感到非常不适,“我甚至不知道这是谁的戒指。”
项先生第一时间联系了购买平台的客服。
根据他提供的聊天记录截图,客服人员在对话中表示:这枚戒指原本是“报废品”,因为“工作人员操作失误,把它放错了货架”,最终被发错给了项先生。
客服表示愿意为他更换戒指,并赠送一份礼品作为补偿。
但项先生并不接受这个处理方案。
在他看来,这种错误已经不只是商品问题,而是对其婚礼经历的干扰。
“这枚戒指是我在婚礼上戴的,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别扭。”他说。
项先生希望商家能承担更充分的责任。
他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“经营者有欺诈行为,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”的条款,提出“退货退款+三倍赔偿”的诉求。
也就是说,除了退还1760元购戒费用,他希望获得5280元的赔偿。
但商家表示不能接受。
项先生表示,商家一开始只愿意赔偿200元,后来最多同意赔偿500元,并始终表示:“这只是发错货,不是欺诈。”
双方的协商陷入僵局。
在协商无果后,项先生已经将问题投诉至购物平台客服,同时拨打了“12345”政府服务热线。
他提供的投诉材料包括:购买记录、客服聊天截图、戒指照片等。
截至目前,平台方面正在处理中,商家方面暂无进一步回应。
记者曾多次拨打这家珠宝公司客服电话,客服人员回复称:“我们已经把情况上报给相关部门,稍后会有处理人员联系。”
四川省某法律顾问谢律师对此事做出专业解读。
他指出,婚戒不同于普通商品,它具有情感属性,属于“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”。
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》,消费者若因婚戒被错发、毁损,造成情感伤害,可依法提出精神损害赔偿。
谢律师认为,是否构成欺诈,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。
如果商家明知戒指为报废品、刻有他人信息仍发出,或故意隐瞒商品真实情况,这可能触及欺诈。
但如果仅为普通操作失误,商家可能只需承担一般民事责任。
即使不构成欺诈,消费者仍有权要求退货、更换、赔偿损失,必要时可以走司法途径。
10月23日,戒指品牌售后人员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近期临近双十一,平台订单多,有可能在发货过程中出现了人工操作失误。”
官方也承认,该戒指为报废品,属于定制商品,按规定应在回仓后重新融金处理,不得流入市场。
品牌表示,系统中对报废商品应有标识,此次事件暴露了流程漏洞,他们承诺将“查清内部责任”,但并未透露是否会追责。
此事件经媒体曝光后,多家媒体接连报道,社交平台上也出现相关热议,许多网友在评论中表达不满:
“婚戒这种东西都能发错,太不负责任了。”
“刻着别人名字的婚戒,还能有多少情感价值?”
一些网友也分享了自己购买定制商品时遇到的“刻错字”“发错货”“二次销售”等问题。
目前,项先生仍在等待更合理的赔偿方案。


还没有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