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退500元的商品,就要狂扇孩子耳光5分钟,还要孩子写1000字检讨书,这到底是退货还是家暴孩子?
看到这样的条款,你会为了500元,狂扇孩子吗?
近日,一位化名李慧的家长发文,11岁的女儿偷偷瞒着家里人,在大人不知道的情况下,用姥姥的手机下单了一套的卡牌套装。
如果是几元十几元也就算了,可这些看似普通的卡牌却要500元。
李慧发现后,没急着吵女儿,第一时间就找平台退款,毕竟刚刚下单2小时,货还未发出,且500元也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可这件在李慧看来很容易能退的单,却让她见识到了什么是霸王条款,什么是刷新三观。
“想退钱?先扇孩子5分钟耳光”
李慧点开与卖家的对话框时,手指还在微微发抖,她尽量客气地说明情况:“您好,这是孩子偷偷用老人手机买的,她才11岁,能不能帮忙退一下?”
对方隔了十分钟才回,没多问,直接甩来一张截图,“未成年退款须知”几个加粗的字格外刺眼。李慧逐条往下看,越看越气:要孩子手写1000字检讨,家长和孩子一起签字按手印;要拍3分钟视频,让孩子念检讨、道歉;最离谱的是第三条——“需上传家长狂扇孩子耳光的视频,时长满5分钟,中间不得停顿,需清晰录制耳光声”。
“这不是胡闹吗?”李慧打字的手都在抖,“孩子有错我会教,但你们怎么能要求我打她?”
卖家却更加强硬:“你就说还退不退,退就要做。”
李慧盯着“5分钟耳光”那行字,想起妞妞平时怕疼的样子,上次摔破膝盖都哭了半小时,真打五分钟,孩子怎么受得了?她又试着商量,哪怕扣点钱也行,可对方不再回应,只重复发来那张“退款须知”。
那一刻,李慧既愤怒又无助,500元不是小数目,可用打孩子来换,她做不到。
平台甩锅:“我们管不了,你们自己谈”
走投无路之下,李慧找到了千岛平台的客服,她把聊天记录截图发过去,详细说明孩子未成年、卖家要求不合理,末了还补上一句:“麻烦帮帮忙,孩子还小,我实在不能这么做。”
客服回复得很快,却像一盆冷水泼下来:“抱歉,本次交易属于个人闲置交易,未使用平台闪购服务,卖家提出的要求是个人行为,平台无法强制干预,建议您与卖家协商解决。”
“无法强制?”李慧对着手机苦笑,平时在其他平台购物,哪怕几十块钱的问题,客服都会介入处理,怎么到了这儿,涉及未成年人消费,平台就“管不了”了?
她追问:“那你们就不管未成年人在平台消费吗?万一还有其他孩子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办?”
这次,客服隔了很久才回复,称“所谓的退款须知是互联网流传的梗图,并非平台官方规则”,还提到“买家自述交易系孩子使用外婆手机购买”,话里话外,都在推卸责任。
李慧关掉对话框,看着沙发上不敢吭声的妞妞,心里一阵委屈,她不是要追责,只想拿回那笔钱,可到最后,却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,没人愿意伸手拉一把。
争议
无奈之下,李慧把事情发到网上,想问问有没有人遇到过类似情况。
没想到帖子一发,评论区就炸开了锅,两派声音吵得不可开交,却没人关心她能不能退款,也没人问妞妞会不会害怕。
支持卖家的一方,留言里满是对“熊孩子”的不满:“孩子偷偷花钱,家长不管教,凭什么让卖家吃亏?扇几下怎么了,不然下次还敢乱买!”
还有人说得更狠:“5分钟太少了,该连家长一起扇,扇出血才记得住!”
李慧看着这些话,心里发堵,她承认自己没管好手机,可孩子只是觉得卡片好看,犯不着用“扇出血”来惩罚吧?
反对的声音同样激烈,有人直言:“卖家这是教唆家暴!就算孩子错了,也不能用暴力解决,平台不管就是纵容!”
也有人替孩子委屈:“没人问孩子疼不疼吗?5分钟耳光,大人都受不了,何况11岁的孩子?”
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李慧红了眼眶:“评论区吵得像战场,可战场中心的孩子,却没人护着。”
她忽然明白,这场“退款纠纷”早已变了味,有人将对“未成年人乱消费”的不满,全撒在妞妞身上;有人将对“平台不作为”的愤怒,化作骂战的狂欢。而最该被关注的孩子,却被遗忘在角落。
事情发酵后,千岛平台发布声明,称“会优化售后机制”“引导用户文明沟通”,可李慧的退款至今没有下文。
有多少家长和李慧一样,没意识到手机支付对孩子有多大的诱惑?
妞妞说,班上有同学会互相炫耀“抽到的稀有卡牌”,一张能卖几百块,她也想送好朋友一张,孩子不懂“500元”意味着什么,只知道“卡片好看、同学会喜欢”。
又有多少平台像千岛这样,拿“个人闲置交易”当挡箭牌?黑猫投诉平台上,关于千岛的投诉有近万条,“售后难”“客服不作为”屡见不鲜;还有人指出,平台上的“福袋”“盲抽”玩法类似赌博,对未成年人极具诱惑。
李慧后来咨询了律师,律师说11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这笔交易未经监护人追认,本就可以撤销。
可维权需要时间,要提交各种证明,李慧算了算,光是来回跑手续的精力和成本,都快赶上500元了。

结语
如今,李慧每天都会和妞妞聊“钱能做什么”——告诉她500元能买多少本绘本,能交多久的水电费,慢慢帮她建立金钱观。她没再催退款,只是偶尔翻到那条帖子,看着仍在争吵的评论区,心里盼着:别再让“扇孩子换退款”的事发生了。毕竟,每个孩子都不该为一场交易纠纷,承受本不该有的伤害。
守护孩子的网络消费安全,从来不是“打不打孩子”的选择题,而是家长要教、平台要管、社会要护的共同责任。
只有这样,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事,我们讨论的才不是“该怎么惩罚孩子”,而是“怎么帮孩子走对路”。


还没有内容